浙大培训
当前位置:浙江大学--浙大动态

【并校20周年-人才培养篇】浙江大学并校发展二十周年系列综述

发布日期:2018-10-23<>访问次数:3049次
编者按:光影流转,凯歌奋进。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二十周年。四校合并,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四校的融合发展,是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忠诚担当的生动写照。过去四十年,特别是并校发展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立潮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深刻总结二十年来不平凡的历程,牢记使命,勇攀高峰,《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浙大官微、浙大头条号、浙大官Q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勇立潮头廿载跨越——浙江大学并校发展二十周年》专栏,从不同方面对并校二十年来的工作进行系列报道。
 
 
1998到2018,浙江大学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始终贯穿一个“人”字——
一撇定方向,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不忘报国初心;
一捺展宏图,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紧扣时代之弦;
大写一个“人”字,头顶天,脚踏地,有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胸襟气魄,也有牢记使命,甘于奉献的忠诚担当。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浙大指出,人才培养“总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既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既要培育科学精神,又要培育人文情怀;既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又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既要有一方面或多方面‘专’的要求,又要有复合的、交叉的‘全’的素养;既要懂得怎么做事,又要懂得怎么做人”。

二十年来,浙江大学把育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厚植人才沃土,用实际行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深刻命题。

同心同向,培根固土

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同时也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

二十年来,同根同源的精神文化一脉相承,赋予求是创新历史新意,带来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为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扎实根基。

在浙大,“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深入开展,凝练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明确了“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初心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追求。

在浙大,校史馆、竺可桢纪念馆、校友林等校园景观相继建成,“重走西迁路”成为国情教育、校史教育、实践教育的大平台,西迁文化内涵得到不断弘扬,《马兰谣》《文军西征》等文化作品感召人心。

在浙大,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传习与弘扬的马一浮书院和高端翻译学研究实践机构“中华译学馆”成为现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和敦煌学研究等成果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东亚汉典”研究计划正在实施。

在浙大,有“学生设计、学生主创、学生参与”的学生节,有近40个非盈利目的的师生交流吧建成使用,有学生文化长廊对外开放,有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中持续了3年多的感恩教育。

2017年3月,学校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健全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推广“马工程”重点教材。同年,学校将思想政治表现和道德品行作为学生评优奖励首要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十年来,浙江大学构筑起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源泉和价值认同的基础,用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滋养求是学子,用层次丰富的文化符号构筑表达体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逐步使核心价值观在学子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的优势,开展特色鲜明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能力。

二十年来,学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师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搭建了广阔舞台,广大教师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从2006年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度到2011年开创性启动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互动,从2008年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到2011年构建本科教育评价和奖励体系,更有“育人强师计划”“百人计划”“学术大师汇聚工程”“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实施。

学校通过设置求是讲席教授、求是特聘学者、文科资深教授等构建具有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体系;通过“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研究生德育导师制度、“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三育人”等评选活动,发展“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事迹宣传,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格局情怀。

苏德矿,教学一线耕耘30载,把最难学的高数变成最受欢迎的课;汪自强,扶贫不辍10余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姚玉峰,独创“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攀登世界角膜移植的高峰……一批优秀教师深受学生喜爱。

徐仁宝-陈宜张奖学基金,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岑可法教育基金、阙端麟奖学金、陈天洲奖教基金……一批教授将个人家庭积蓄捐赠给学校和社会,设立助学和奖学金、奖教金,帮助有志青年实现人生理想。

心有方向,才能行有定力。二十年来,浙江大学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培养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相长中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老师。一流人才的竞相涌现,成为一所大学最持久的竞争力。对照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发展愿景和精神文化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明晰,更多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时代新人涌现出来。

育智育情,树高叶茂

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KAQ1.0阶段到“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始终将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

学校自2006年起开始试行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确立了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完成了从原公共选修课到通识课的过渡。

2017年,在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学校推进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梳理通识课程体系架构与修读政策,鼓励知名教师讲授通识课程,完善由6类通识必修课程和“6+1”类通识选修课程组成的、具有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60门通识核心课程已经建成,“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成为通识课程建设的标杆,高质量通识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推进。

2000年,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成立。这是进一步因材施教,实施英才教育,加大本科优秀学生培养力度的重要探索。学院制定了新生选拔制度、分流制度、导师制等系列管理制度,以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理念,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建立了“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在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

2008年,本科生院成立,旨在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优化本科管理模式、提升本科办学水平。

二十年来,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探索作为浙江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进一步以系统改革的思维,提升并实践“整合培养”理念,推行个性培养、能力为本的教学改革,重塑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培养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本科研究生人数比持续优化,学生海内外深造率持续攀升。

二十年来,学校高层次人才数不断增长,在校中国科学院院士从7人增长到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人增长到20人。目前有文科资深教授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项目)23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学者)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9人,在全职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高水平教师指导下,独具浙大特色的学生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校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建成80门核心课程、113门示范性课程、138门素养与能力培养型课程等,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聘请千余位校外合作导师参与学生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004年,学校研究生招生录取数为6518人,首次超过本科生,形成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并重的局面,并于当年推行新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入校后即可选择研究生选题。

二十年来,学校健全“四个课堂”协作机制,强化第一课堂主体地位,完善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文体竞赛、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的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实施,使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文体教育等相互支撑。

在浙大,属于学生的学术舞台不断搭建,“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学生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洋溢青春的思维之美;求是大讲堂、西湖学术论坛、浙大东方论坛、海外名师大讲堂、DMB(登攀)节、博士生报告团、博士生创新论坛等,上千场讲座论坛碰撞出智慧火花。

在浙大,师生为本理念不断落实,“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理顺调整部门职能,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将师生从填表格、跑部门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教学主业。

在浙大,高校便捷的服务供给不断完善,网络数据共享,智慧校园建设,图书资料齐备,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制作等,努力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工作学习环境,着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在浙大,女排队员周苏红、射击运动员朱启南、武术运动员毛娅绮、游泳运动员孙杨、田径运动员谢震业等先后就读;文琴乐团朗朗歌声、黑白剧社动人对白,从美丽的校园风景成为国内外舞台上的中国符号。

重智重情,才能枝繁叶茂。二十年来,学校构建了“一横多纵”的大类学生管理模式、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行了四学期制、连贯“通”“专”“跨”的通识教育、四课堂融通、科教融合等,着力打造了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品牌和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充分点燃教与学的动力,全面整合优质资源聚焦人才培养。

创新创造,花果飘香

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源自于创新生态体系内在结构的生机活力——坚持学科、人才、科研的深度互动融合。伴随着创新范式的不断演变,各类创新要素和平台互通互联,在校内交流交融汇合汇聚,发生了有趣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生物反应。

2016年4月,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由7名浙大本科生共同完成的空气洗手装置,荣膺最高金奖和特别大奖。这项发明和“图易三维动漫玩具设计软件”“多关节气动蛇形机器人”等许多项发明设计一起,多年来在这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展览上留下了浙大学子闪亮的名字。

二十年来,学校秉持“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培养协作、享受过程”学科竞赛理念,以组织各类学科竞赛为着力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引燃学生思维和激情。手动起来了、脑子想起来了、时间忙起来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真正提升起来。

2001年至今,学校已建立21类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提供条件支持与保障,每年组织开展75大类140项学科竞赛项目,从校内到校外,甚至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舞台。

迄今,共有3万多支队伍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参赛学生数近10万人次,共获国际特等奖15队、国际一等奖321队、国际二等奖275队、国家特等奖25项、国家一等205项、国家二等209项。其中,有许多享誉国内和国际的学科竞赛奖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最高奖“高教社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特等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冠军和世界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小型组冠军……

二十年来,学校沿着科教协同的思路,将科学研究的优势嵌入教育教学,打通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环节,实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高度互动耦合,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SRTP)、科研课题、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在内的科研训练体系不断构建完善,覆盖三分之二的本科生和全部的研究生,“高水平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十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推动一流科研设施基地向学生开放,推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改革。集中相关院系部门的力量,充分依托创新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类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学生提供项目凝练、团队建设、市场拓展、风险管控等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促进成果的落地。

1999年,浙江大学开设出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在国内率先尝试走“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综合型培养路径。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举办创业竞赛到学校开办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再到开设创业教育等30余门创业教育类通识课程,学校扩大创业教育理念,力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具有创业精神并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创业教育联盟设在了浙大。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大学有140多位校友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或负责人,其中A股上市公司110多家、海外上市公司20多家。2016年10月,PitchBook发布了2006年1月到2016年8月之间“独角兽”公司创始人本科阶段学校排名,浙江大学排名全球第九。2017年,学校以37人稳居胡润最具财富创造力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一。

二十年来,浙大学生创新型创业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浙江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诸多涉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实际应用的良好平台,更重要的,在于浙江大学长期培育形成的“生态化、全链式”创业教育架构。

在浙大,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创投、创富的“六创”协同创业教育体系日趋成熟,以课程建设、创立创业教育博士点、开设辅修专业等第一课堂模式,对接第二课堂的“挑战杯”大赛,“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浙大微创业联盟”“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等”,搭建“专业指导”“自我学习”和“导师带徒”的核心模式,完善指导服务体系,引入风险投资面对面,培育优秀创业团队。

在浙大,e-WORKS创业实验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紫金创业元空间成为创业团队最活跃的校内园地;紫金港校区旁的IdeaBank,为浙大在校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2017年底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助力学生筑梦圆梦。

在浙大,学生投身全球重大挑战峰会、“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赛事中,屡获最高奖项,检验创新创业的年轻实践。

创新创造,可见硕果累累。二十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成果转化体系,四课堂融合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将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和共同理想的学生凝聚起来,培育师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卓识卓越,顶天立地

“树我邦国,天下来同”,浙江大学校歌传唱80载,大学使命和民族责任,是浙大人“家国情怀”的起点和行为准则。浙大培养的人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

迄今为止,浙江大学已有200余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校友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位校友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林俊德、臧克茂……忠诚为国、以身许国,成为新时代浙大学子的前行明灯。

2007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温州舰舰长的浙大校友刘志刚当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他以强国强军为己任,从一名普通地方大学生成长为海军最新型导弹护卫舰全训合格舰长。

2015年,研究生刘丽雅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她七年追梦,五次冲锋,两度从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从军报国的家国情怀。

2016年,博士生叶沈俏当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她正视困境、磨砺心性,凭借坚毅和刻苦,一路求学至博士,践行勇敢追梦的青春宣言。

2018年,中国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肖飞校友被记一等功,他挑战世界性难题,多项成果实现“弯道超车”,实现我国舰船动力向电力化跨越,让海军战舰澎湃“中国心”。

同年,屠德展、陈琪佳两位浙大学生同时站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们深知科技是国之利器,希望通过自己在科研创新道路上的持之以恒,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事业中。

二十年来,学校更加引导学生崇尚真理、胸怀天下,选调生录取、赴国际组织、国防军工单位以及西部就业的人数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关键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学会感悟、成长成才。

学校自1996年起实施研究生挂职锻炼计划,试点单位由最初的5个发展到当下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130余个基地,从第一批8名研究生到现在每年1000余名研究生,以“做贡献、受教育、长才干”为出发点,到政府、企业中学习成长。2015年,《浙江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将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列为学业必修内容。2018年,学校实施“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脚步追随目光,眼界决定格局。浙大学子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追逐梦想,也在世界的天南地北磨砺翅膀。

学校实施本科生世界一流名校计划,加快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本科生海外交流将近25000人次,研究生海外交流10000余人次。其中,本科生对外交流比例达74%,博士研究生对外交流比例达73%。

大学文化与学术国际交流合作网正跃然呈现:截至2017年,学校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合作项目27项,境外联合研发机构18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国际机构117个,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协作高校30余所,浙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分布于23个国家,留学生来源国141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仍响彻耳畔。

二十年来,学校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加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中国学是浙江大学的硕士学位国际化教育项目之一,2008年在全国首设,2010年启动全英文授课,2013年,浙大中国学成为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高端硕士学位奖学金项目。

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全面启用。国际校区坚持“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发展模式,形成由浙江大学主导,覆盖多个学科的国际化办学环境。目前,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了两个国际联合学院,经两所学校评估,国际联合学院当前两级本科生的学业现状符合甚至超过了两所学校本部的标准。

在浙大,国际学生总规模达到6843人,学生来自148个国家,其中学历生超过4100人,占比超过60%。

在浙大,海外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浙大报告会。

在浙大,海外教师全英文课程建设继续开展,管理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2002年,紫金港校区东区投入使用,2万余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十三五”期间,紫金港西区一期建设将完成,又约1.5万学生将入驻。与此同时,海洋学院(舟山校区)、国际合作办学示范区(海宁国际校区)、高水平产教融合示范区(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工程师学院),正在为培养越来越多具有卓知卓见、顶天立地的新时代人才,驱动内在活力,迸发勃勃生气。

二十年,光影流转,树木树人。围绕“人”字,浙江大学精心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更具特色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浙江大学将继续引领师生牢记使命,勇攀高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周伊晨

 
Copyright © 2012,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All RightsReserved.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地址: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 电话:0571-8697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