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 | 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古往今来
发布日期:2022-12-21<>访问次数:7284次.gif)
杭州市城东庆春门外,有一片秀水,小巧玲珑,风景独好,这就是被誉为“小西湖”的华家池,号称: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
.jpg)
华家池的名字始于明初,因一华姓人居住这里而得名。华家池及其周边地区,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后称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的旧址,一个世纪以来,这里与高等教育与农耕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1910年9月(宣统二年),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创建,校址在杭州市马坡巷。
1912年,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改名为浙江中等农业学堂,设三年制的农学科。
1913年冬,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设农学科,校址迁至杭州笕桥。
1924年秋,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7年8月,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劳农学院下设农艺、森林、园艺、蚕桑和农业社会五个学系,校址在求是书院。
1928年4月1日,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更名为浙江大学,同年又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3个学院。
1929年1月,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改称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4年8月,因杭州笕桥机场扩建,浙江大学农学院笕桥校舍转让给中央航空学校,农学院在华家池购地重建新校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随学校内迁贵州湄潭。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农学院回迁至华家池。
1949年,英士大学农学院并入浙江大学农学院。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农学院从浙江大学分出,单独成立浙江农学院,下设农学系、蚕桑系和植物保护系,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三校的园艺系并入浙江农学院。
1960年3月,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水产科学研究所以及设在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并,成立浙江农业科学院,实行校、院统一领导(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农科院先后独立)。
(94).jpg)
杭州笕桥的浙江大学农学院(摄于1934年)
1934年4月15日,新校舍在华家池重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交通部长朱家骅和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出席华家池农学院新校舍奠基典礼。
(93).jpg)
1934年,农学馆当年5月动工,年底竣工,五层高的建筑,豪华气派,在当年杭城算是一流的。
(82).jpg)
(77).jpg)
华家池农学院鸟瞰(摄于1934年)
1934年,农学馆边周围还建有花圃、温室,温室的设备和规模被誉为全国第一。
(70).jpg)
(61).jpg)
抗战前的华家池农学院温室(摄于1946年)
1945年,抗战胜利回迁至华家池,原校舍全毁,农学馆夷为平地。
(55).jpg)
1946年春开始,学校在华家池畔又陆续新建校舍。
1947年2月,华家池南面三幢教学楼竣工,呈品字形,分别命名为“神农馆”、“后稷馆”、“嫘祖馆”,同期建设的还有西斋和华1至华4斋,西斋是图书馆,华1至华4斋是学生宿舍。
(39).jpg)
农学院华家池校舍(摄于1948年3月)
神农馆
建于1946年,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占地575平方米。
(42).jpg)
神农馆(摄于2001年)
(34).jpg)
神农馆南门(摄于2016年1月)
(26).jpg)
神农馆侧门(摄于2016年1月)
(25).jpg)
神农馆铭牌(摄于2016年1月)
(23).jpg)
神农馆(摄于2018年)
嫘祖馆
建于1946年,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占地575平方米。
(19).jpg)
嫘祖馆(摄于2001年)
(19).jpg)
嫘祖馆的南面紧贴着学校的田径场(摄于2016年1月)
(13).jpg)
嫘祖馆北门(摄于2016年1月)
(12).jpg)
嫘祖馆铭牌(摄于2016年1月)
(10).jpg)
嫘祖馆(摄于2018年)
神农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之神,嫘祖是教民养蚕的发明者,两馆名字含有深刻的农耕文化精神。
(7).jpg)
后稷馆
于上世纪70年代拆除,现在改建成五层的校内宾馆。
(6).jpg)
(7).jpg)
后稷馆(摄于2016年1月)
(3).jpg)
后稷馆(摄于2018年)
西斋
建于上世纪40年代,建筑呈正方形、矩形平面,四坡机平瓦歇山屋顶,清水砖墙,水泥勒脚,玻璃木窗,入口雨棚砖柱支撑,受解放前苏式建筑影响,颇具时代特征。
(3).jpg)
西斋(摄于2016年2月)
西斋当年是学校的图书馆。
(4).jpg)
西斋(摄于2016年2月)
1953—1957年期间,浙江农学院新建了和平馆、民主馆、团结馆、蚕桑馆、西大楼、东大楼,以及教师宿舍“小二楼”8幢。
和平馆
建于1953年,建筑面积1504平方米,占地752平方米。
(3).jpg)
和平馆(摄于2001年10月)
(2).jpg)
和平馆(摄于2016年1月)
民主馆
建于1953年,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占地675平方米。
(2).jpg)
民主馆(摄于2001年10月)
(2).jpg)
民主馆(摄于2016年1月)
团结馆
建于1953年,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占地675平方米。
(1).jpg)
团结馆(摄于2001年10月)
蚕桑馆
蚕桑馆也是华家池建筑之一。
(1).jpg)
蚕桑馆(摄于2016年1月)
嫘祖像
位于蚕桑馆前,建于1988年,像高约3米,基座碑文:黄帝元妃嫘祖,中国杭州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立,一九八八年青田石雕厂作。
(1).jpg)
小二楼
建于1954—1956年间, 建筑面积约3024.8平方米,共8幢32户,为砖墙红瓦的二层小楼,采用红砖清水墙、坡面屋顶的外观形式和西方传统的砖石承重和木屋盖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仿苏建筑群,代表新中国建国初期高级住宅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艺术价值。
.jpg)
小二楼(摄于2016年2月)
2005年,小二楼别墅群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jpg)
小二楼(摄于2016年2月)
曾担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的朱祖祥、陈子元院士曾住过小二楼。
.jpg)
西大楼(第一教学楼)
建于1956年,占地2441平方米,建筑面积7395平方米,投入资金43万元人民币。
.jpg)
1980年元旦,浙江农业大学的新年贺卡,以西大楼为背景。
.jpg)
西大楼的建筑具有当时大屋顶的特色。
.jpg)
西大楼(摄于2001年)
(2).gif)
西大楼(摄于2018年)

西大楼(摄于2019年)
东大楼(第二教学楼)
建于1957年,建筑面积7388平方米,占地2437平方米,为行政办公楼。
.jpg)
东大楼(摄于2001年)
(1).jpg)
东大楼(摄于2001年)
.jpg)
东大楼(摄于2018年)
东大楼(摄于2019年)
中心南楼
建于1991年,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700万元人民币,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浙江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建造。
.jpg)
教学主楼(摄于2001年)
奔马广场
教学主楼前的两匹花岗岩奔马于1987年3月落成,奔马高4.5米,长5.7米,重20.5吨,,陈云为奔马雕塑题记。
.jpg)
奔马(摄于2016年1月)
陈云同志题奔马记
一九八七年三月,青田石雕艺术珍品:两匹巨型花岗岩奔马(高四.五米,长五.三米,重二十.五吨)安放在中心大楼前方,象征我校教学科研工作齐头腾飞,蔚为壮观。同年四月十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为此挥毫题写“奔腾”两字,寓意深刻,全校师生备受悔益。
浙江农业大学
一九九五年十月
.jpg)
奔马广场(摄于2016年1月)
_%E5%89%AF%E6%9C%AC(1).jpg)
奔马广场(摄于2018年)
.jpg)
俯瞰奔马广场(摄于2001年)
(1).gif)
俯瞰奔马广场(摄于2018年)

奔马广场侧面(摄于2018年)


奔马广场(摄于2019年)
教育中心科研楼
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浙江省工业设计院设计。
.jpg)
.jpg)
教育中心科研楼(摄于2001年)
.jpg)
教学楼(摄于2018年)
逸夫体育馆
建于1990年9月,建筑面积约5643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105人,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赠款、浙江省政府配套投资兴建。
.jpg)

逸夫体育馆碑记
逸夫体育馆由香港邵逸夫先生赠款五百万港币,浙江省政府配套投资建筑,面积四千五百十四平方米,于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五日竣工 。
特立此碑永志纪念。
浙江农业大学
图书馆
建于1997年,建筑面积10960平方米,投入资金956万元人民币,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浙江上虞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建造。
.jpg)
.jpg)
位于华家池畔的图书馆(摄于2001年)
.jpg)
图书馆(摄于2018年)
.jpg)
土壤标本室(摄于2001年)
.jpg)
常青楼/老干部活动中心(摄于2016年1月)
.jpg)
核农所(摄于2016年1月)
.jpg)
.jpg)
.jpg)
学生宿舍(摄于2001年)
.jpg)
留学生楼(摄于2001年)
.jpg)
干训楼(摄于2001年)
.jpg)
干训楼(摄于2016年1月)
.jpg)
干训楼(摄于2018年)
神农宾馆(专家楼)
建于1997年,中国美术学院风景设计院设计,浙江省建筑三公司建造,建筑面积3173平方米,投入资金800万元人民币。
.jpg)
神农宾馆(摄于2001年)
.jpg)
食堂(摄于2001年 )

食堂(摄于2018年 )
于子三塑像
1998年10月落成,纪念碑文如下:
于子三原名于泽西,山东牟平人。1944年9月,于子三考入当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曾任浙大学生自治会代表会主席,因组织领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于1947年10月29日被害。
.jpg)
植物园
位于华家池校区西门,占地0.93公顷,由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于1927年8月创建,1929年建成,系我国第一个西式植物园。
.jpg)
1934年,植物园随农学院从笕桥迁入华家池,园内新造假山,山上建成纪念钟观光的“观光亭”,后又增立明朝植物学兼药物学大家李时珍塑像于植物园入口处。植物园正门与华家池小长廊对应,是华家池一景,也是浙江大学人文、环境历史的重要一环。
.jpg)
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原址成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1999年7月,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茶学系、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教学实验农场等组建成立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2010年6月,华家池校区的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生命科学、农业与生物技术、环境与资源、动物科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五个学院)迁入紫金港校区新建的农生组团大楼,华家池校区则成为干部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场所。
.jpg)
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门(摄于20世纪60年代)
.jpg)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校门(摄于2001年)
.png)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校门(摄于2019年)
华家池碑
位于华家池东面池边,于1996年2月立。
.jpg)
华家池碑(摄于2001年)
.jpg)
华家池碑(摄于2019年)
华家池碑记
华家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此而得名。一九三四年春,浙江大学农学院自笕桥迁此建院。一九三七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内迁贵州湄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回迁,校舍全毁。一九四六年始,于池周陆续兴建校舍。一九七八年于池周筑石坎,添景增绿。今水面计八十四亩,水深平均二米。校园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诚学府中罕有。
一九九六年二月立
华家池校区四周有“小孤山”、“小三潭印月”、“小平湖秋月”、“小苏堤”等,已形成“三山、一岛、六亭、一长廊”的优美景观,因此有“小西湖”之美称。
和平岛
位于华家池东北,于1954年建成。岛上有曲桥与陆地相连,建有六角亭、立蘑菇亭,池中有一座水中塔。
.jpg)
岛上的六角亭(摄于2016年1月)
岛上的六角亭(摄于2019年)
.jpg)
和平岛上的小亭子(摄于2001年)
.jpg)
通往和平岛的曲桥(摄于2016年1月)
.jpg)
通往和平岛的曲桥(摄于2018年)
华家池南侧,建有一平台称 “澄思台” ,意为此台有澄清思路之妙用。1986年平台处靠池建一水榭,众称 “桂花亭” 。
.jpg)
桂花亭(摄于2016年1月)
.png)
桂花亭(摄于2019年)
紫藤长廊
建于80年代,长约140米,呈南北向横卧于华家池与东滩之间。
_%E5%89%AF%E6%9C%AC(1).jpg)
(1).gif)
紫藤长廊(摄于2018年)
翠云岭
华家池最高处,1988年由师生自己动手堆建而成,是学习休憩之处,也是瞻仰烈士之处。
.jpg)
.jpg)
校园里桑树园中的林荫小道(摄于2016年1月)
.jpg)
当时正在建造的农耕文化陈列室(2016年1月)
.jpg)
农耕文化陈列室(2018年)
华家池校区多幢历史建筑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碑文如下: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建筑群建于20世纪50年代,包括东、西教学楼,团结馆、和平馆、民主馆、蚕桑馆、西斋、神农馆和小二楼别墅群。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更新重立
.jpg)
1993年,浙江农业大学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光荣称号,《国家人文地理》一书,把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列为中国高校66个最美的地方。
.png)
2013年9月5日,华家池校区北边靠近艮山西路一侧的原动植物试验用地进行了公开拍卖,三宗地块出让总面积为15.9万平方米(240亩),占华家池校区原有面积的1/4,华家池其他部分教学楼仍保留。
.jpg)
华家池校区出让地块建筑被拆,土地被平。
.jpg)
被拆的建筑(摄于2013年9月)
两年后,华家池校区西大楼的背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无数高层商住建筑。
.jpg)
当时正在建造的楼宇(摄于2016年1月)
华家池校区,一池秀水簇拥下的美丽校区,是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校园,120多年的办学历程,华家池历经沧桑变革,见证学校发展壮大,承载着无数浙大人美好的回忆。
2009年,浙江大学成为中组部和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13所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目前,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以下简称“浙江大学干训基地”)已形成以华家池校区为主,其他校区为辅的良好办学格局。华家池校区占地1257亩,校区内共有独立教学楼1幢,综合教学办公楼3幢,学员宿舍8幢,报告厅、U型教室、情景模拟室等各类教室43间,座位数3400余个;可同时容纳住宿1100余人、就餐3000余人;图书馆拥有藏书百余万册;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设施齐全,为教育培训提供了完善的教学和生活保障。
近年来,浙江大学获批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全国工商联“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进一步增强了浙江大学干训基地的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追求卓越、规范管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学科”“地缘”双优势,以党政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等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学员为本、以质量为重、以服务为先,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建设一流的高校干训基地,构建了一支由教学名师领衔、校内校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开发了一套具有时代性、实效性的品牌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为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培训学员逾10万人,业务范围覆盖了31个省(区、市),培训效果和服务水平受到参训学员、委托单位和社会各界赞誉,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育培训“浙大模式”。
.png)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围绕“高端化、品牌化、全球化”的发展目标,聚焦一流,充分发挥浙江“三个地”优势和浙江大学的学科、人才综合优势,围绕高端培训市场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系和现场教学基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