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

砥砺奋进的五年:浙江大学国际交流工作回顾

发布日期:2017-12-25 访问次数:3190次

编者按: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将于下周隆重举行,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回眸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大学走过的光辉历程:解放思想,带来了新视野;深化改革,带来了新动力;抢抓机遇,创造了新业绩。过去五年多来,浙大师生牢记使命、勇攀高峰,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为了总结过去五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首要政治任务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满怀信心地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本文从国际交流角度,对我校过去五年多来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2017年7月12日,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和中国的120多位学者相聚启真湖畔,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论坛上,他们聚焦能源、材料和生物医疗三大主题,研讨国际最新进展。组织这场论坛的四位“主席”,均是来自浙江大学的80后学者。论坛结束后,科技部专门致信浙江大学表达感谢。这一国际论坛举办过程中,浙江大学展示出的非凡的活跃度、执行力和影响力堪称典范。

一个月后,同一地点,第28届国际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IDCRobocon)在这里开赛,美国、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埃及、墨西哥等8个国家12所大学的55名本科生展开了为期两周的合作与交锋,最终制作出12台“混血”机器人在公众面前亮相。

上述场景,在浙江大学实属平常。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根植创新创业的沃土,大胆探索与世界名校的深度合作,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系统,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战略格局。随着国家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列为“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深化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陆续出台,浙江大学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路径进一步凸显。

顺应国际化潮流,积极推动办学体系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调整,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是浙江大学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建立全球链接深度互动“朋友圈”

2017年10月11日,校长吴朝晖率团访问美国耶鲁大学,就深化两校战略合作展开探讨。此次访问是浙江大学代表团访问北美顶尖高校、前瞻战略布局的其中一站。在与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的会谈时,吴朝晖关于加强两校深度合作与互动的设想得到了Peter Salovey的积极回应。

浙江大学全球合作网络正逐渐建立:学校与全球5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合作,并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世界大学网络(WUN)、国际大学联盟(IA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跃成员;在教育界“一带一路”的版图上,浙大代表团已完成对匈牙利罗兰大学和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的首次访问,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签署了智库领域合作备忘录,中国—印尼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获两国批准,纳入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

日益拓展并活跃的国际合作网络,让浙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拓展出更宽广的格局,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2016年7月,一张七位留学生开展讨论的照片登上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主页。浙大基础医学院的老师发现,图中有三位学生来自浙大,他们是参加分子生物学系本科生交流项目的学生。这几位浙大本科生给普林斯顿的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该项目已举行两届,所有学生都获得了赴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机会。截至目前,有50%以上的学生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过去五年多来,浙大为学生不断开拓世界顶尖大学的交流项目,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实习项目,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文化学习项目等。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的浙大师生,正成为浙大发往世界的名片,在国际上一步步扩大浙江大学的“朋友圈”。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浙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海外交流数量、质量双提升。2016—2017学年,共派出3060名本科生参加各项海外交流项目,派出率达到51%。学校迄今已与100多所大学开展了本科生交流活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本科生海外交流奖学金和本科生海外交流贷学金。2017年,各界有识之士捐资支持浙大学生海外交流金额达856万元。

浙江大学“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旨在引导和支持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世界一流学科合作形成一批对接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目前,传媒、管理、化工、航空航天、生工食品、信电、物理、基础医学等若干院系学科对接牛津、剑桥、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32所世界名校的一流学科,初步形成全方位和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2016年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完成的国际论文数,浙江大学均位列全国高等院校第一。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全力谋划,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战略合作,重点选择与我校学科战略布局相似、办学理念相近的世界顶尖大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对话,建立稳固的互动合作机制,切实提高我校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学院和学科的主体作用,推进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建设实质性的高端国际合作项目和平台,着力提升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开拓以我为主多元融合的“试验田”

与杭州直线距离50公里的海宁市鹃湖之畔,一座40万平方米的大学校园在2017年10月正式启动使用。历时三年多的建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工程完工。前来庆贺的嘉宾中,有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教授,他们还有一个浙大身份,就是联合学院的院长,他们将与浙大教师共拓国际校区这片崭新的实验田。

2016年,《中国教育报》编委储召生在参加国际教育论坛时顺访国际校区,在随后的《中国顶尖高校探索“国际校区”模式》报道中,他写道:“中国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似乎还刚刚开始……而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2013年立项时瞄准的就是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也是浙大探索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范式和实施‘4S国际化战略’的实验田。”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坚持“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发展模式,选择世界综合排名前20位或学科世界排名前5位的合作伙伴,形成由浙江大学主导,覆盖多个学科的国际化办学环境。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把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总结为“以我为主”“一对多”“高水平”三个关键词。

“以我为主”指的是国际校区的办学定位,即浙江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要服务于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它的学科体系,也都是比照浙江大学的学科发展、国家的发展需求来设立的;“一对多”指的是浙大不限于与一所国外大学合作,海宁国际校区的学科是从浙江大学几个学部精心挑选出来的,主要是为了配合浙江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指的是国际校区将聚集若干所世界综合排名前20的名校,或者单一学科世界排名前5的特色高校。

2016年9月,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正式开学,这也是涉及中国境内颁发学位的最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前者确定以再生医学、感染与免疫、肿瘤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与主校区基础医学学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建设一流学科。后者整合两校的工科优势,明确重点发展工程与系统科学研究,信息系统与数字科学研究,能源、环境与基础设施工程科学研究三个交叉学科。

同步地,浙江大学中国学中心搬迁至海宁国际校区办学。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的41名外国留学生将在国际校区开启他们在中国的学习之旅。接下来,他们将在国际校区系统学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全英文学位课程,开展研究中国问题研究,同时提高汉语水平,感受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自2010年开始国际合作招生培养中国学硕士以来,浙江大学中国学中心共招收来自世界50余国的350多名留学生。

在国际校区,师资队伍中外籍教师不少于1/3,留学生比例不低于30%。学生的学习理念是“住宿书院制+文理学院+专业学院”。书院制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文理学院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专业学院,这与浙大主校区有明显区别。

学校建设国际联合学院的初衷,就是要将中西文化中的教学理念融合,推动浙大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建设海宁国际校区,为师生提供一流的设施,使中西方的教育哲学融会贯通,通过国际联合学院与国际合作伙伴一道,提供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2016年9月开始办学以来,已招收两届学生,共有生物医学、机械工程等8个专业,475名学生,其中国际留学生189名,博士生28名,硕士生168名,本科生279名,初步形成了本硕博齐全、生源结构国际化的办学格局。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首批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创新创业双学位项目是浙江大学与法国三所著名的工程师学院,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电信学院、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科技学院合作的项目。2016年9月,合作双方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开展创新创业管理双硕士培养项目。这是工程师学院按照“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联合法国名校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一次全新探索。经过前期中法双方教授严格的面试遴选,学院从2016级291名研究生中选拔了11名研究生参加双学位项目,从培养方案的制定、优质师资的选聘、过程环节的设计,都经过联合培养双方学校的充分沟通和精心设计。该项目由中法联合授课,全部33学分课程学习,浙江大学担任20学分的课程教学,并采用全英文授课,法方担任13学分的课程教学。

此外,浙大还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建立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共派出5名教师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两校于2014年初启动的联合培养项目已派出82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向覆盖12个院系。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期间,参观了该实验室,充分肯定了两校的合作。根据双方协议,在帝国理工学院白城校区建设浙江大学伦敦中心的项目正在启动。

过去五年多来,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国际深度合作模式创新,全面建设海宁国际校区和国际联合学院,进一步探索融合东西方高等教育,在推进与全球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中,开展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体系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网络。

营造放眼全球名流往来的“工作间”

两年前,浙江大学第七届三次教代会收到的提案中有一份《推动浙江大学管理国际化建设》的提案,提案人是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李媛教授。提案认为,国际化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要求管理人员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又可促进国际化管理服务系统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应合力把浙大打造成一个令人向往、受人尊重的国际化校园。不知不觉间,浙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正在悄然推进。

浙江大学制定出台《浙江大学对外开放规划》,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谋划,要求各个院系、部门都要有国际化战略规划。构建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学术创新、国际化人才队伍和国际化支撑保障等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声誉。同时,学校在“十三五”规划当中突出了“声誉提升与国际化”。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浙江大学“十三五”声誉提升与国际化规划》和《浙江大学对外开放规划》,加快推进学校声誉提升与国际化发展进程,专门成立了浙江大学声誉提升与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声誉提升与国际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研究学校对外开放和海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事宜,审议相关政策。

StijnvanderVeen教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同时负责外事和国际招聘工作。他于2008年在荷兰瓦赫宁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工作数年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讲师。2011年,他成为牛津大学的研究助理。2016年6月,他加入浙江大学,并于2015年入选浙江省“全球专家招聘计划”,自此获得优秀教学奖,并获得国家及省级科研经费支持他的研究计划。他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目前的发展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我很自豪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并为此作出贡献。我很荣幸能够参与教育这些聪明的年轻人,为他们寻找人生道路的过程提供一些帮助。现在中国高校为教职员工和博士后员工提供的招聘条件都比较好。此外,还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招聘国际教师和博士后的人才计划,当你选择职业规划的下一步时,把特定人才计划提供支持的可能性纳入考虑,会由此得到回报。”

2016年4月,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学校宣布推出“学术大师大讲堂”系列,计划在一年内举办120场高水平讲座,汇聚海内外的名师大家为浙大师生带来来自世界前沿的报告。不到一年时间,“学术大师大讲堂”的120场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包括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ean-Pierre Sauvage,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EricS. Maskin,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J. Michael Bishop等在内的诺奖级相当级的学者21人,院士级相当级学者讲座已有116场,诺奖大师校园行、海外名师大讲堂、竺可桢杰出学者系列讲座等一系列讲座,在浙江大学营造出互动的聘请。

据统计,近两年浙大延聘海外长短期专家500多人次,名誉客座教授23人。2014、2016、2017三年,每年各有一个“111”引智基地获批,引智基地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引智管理服务日臻完善。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学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161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及外专项目入选78人,在职教师中有过六个月及六个月以上出国经历的总人数为1750人,占教师队伍50%。借力国家和教育部的重大战略引才平台,搭建“浙江大学海外工作驿站”驻外引才平台,通过“浙江大学高层次人才培育专项计划”“求是特聘学者”“百人计划”“新星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及专项支持措施,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

积极增进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互动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本科生已建设英文课程230门,其中,海外教师主导英文课程92门;为研究生建设20个试点学科全英文模块课程140门,海外教师主导的全英文共享课程60门。通过全英文课程建设创建了形式多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过去五年多来,学校在留学生管理、教学等方面积累了更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国别、多功能的具有特色的留学生教育新格局。2017年在校留学生6843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学位生4116人,学位生占留学生总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约44%增至2017年的约60%。

在国际化的工作进程中,浙大形成并贯彻了“开放联动、和合共生”的理念,促进全球交往、伙伴互动、网络共享,与全球伙伴建设发展共同体。外籍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学位留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全英文课程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构筑面向未来声誉远播的“话语场”

生长在沙特的索马里籍人和丹(Hodan Osman Abdi)2016年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为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外籍研究员,专业是研究中非关系和非洲发展,加上在中国12年的生活经历,和丹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从2016年开始为索马里政府提供咨询,将自己对中国的观察和“中国经验”分享到东非。2017年9月25日,索马里政府正式给和丹颁布了任命书,任命她为总统顾问,和丹是总统顾问中唯一一个研究“中国经验”、针对中索合作交流的。担任总统顾问期间,和丹会向索马里总统及其办公室就索马里国家发展、中国与索马里两国的合作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参考。

今年5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求是大讲堂顺利落成。在这里举行的第一个活动是120周年校庆期间的重磅活动之一——全球高等教育峰会。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海内外近四十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及代表百余人参加峰会,共话大学与社会、创新与未来。

两天紧凑的时间安排中,世界各国大学校长会议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的责任”“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全球创新共同体:新的协同创新体系”展开讨论,为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浙江大学已稳健地走到全球的视野之中,日益牵动世界目光。2017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2017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榜单显示,浙江大学相较于2016年进步30位,位列世界第51-60位。2017年11月,多家海外主流媒体联合刊文,以《中国顶尖学府以国际化为引擎展现创新活力》(China's Top University Unleashes Innovation Vitality by Going International)为题介绍浙江大学国际化工作成就,剖析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顶尖高校以国际化为牵引,激发创新活力的实际举措。

在海外,从多方面介绍浙大、传播浙大活动十分活跃。2012年11月,浙江大学德国周顺利举办。在德国柏林、慕尼黑和基尔设主场地,共举办近30场专题活动。同时在法国、意大利、荷兰、丹麦、挪威、英国、瑞士、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举办系列活动,向欧洲高教界、文化界介绍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集中展示优势学科、科研成果和特色文化艺术。仅在德国一地,我校与德国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达成多个合作意向,签署了9份校际/院际合作协议,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展开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

2017年11月,校党委书记邹晓东率代表团访问香港,向关心学校发展的查刘璧如校董、李达三校董、曹其镛校董等香港社会人士介绍了浙江大学最近五年多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他们都表达了要找时间专程去海宁国际校区看一看的愿望,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资源努力促成或推进浙江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合作。

在聚焦世界未来发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浙大声音”、“浙大方案”日渐瞩目。2017年6月,吴朝晖校长、严建华副校长一行出席了在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第11届新领军者年会(2017夏季达沃斯)。浙江大学代表团在校长对话(University Leaders Dialogue)、创想实验室(Ideas Lab)、科学空间(Science Hub)、区域动态(Dragon Science)等会议和活动中发表演讲,受到与会嘉宾和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这是浙大学者首度集体亮相达沃斯论坛,展示浙江大学最新科研成就以及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创新方案。而今年入选创想实验室的共有9所全球顶尖高校,浙江大学是唯一一所中国高校,其它高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

在国际化、全球合作的目标远景下,浙大人深知这是对现代大学治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与要求。开放办学,更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在涵育大学精神中,树立独特之科学品格和文化价值。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上下齐心、坚持不懈,自觉将全球开放发展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融入全球教育和创新网络,力争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更多浙大新闻动态请登录浙江大学高端培训网

Copyright © 2012,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All RightsReserved.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地址: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 电话:0571-8697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