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1-13 访问次数:1415次
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机器换人等举措在各地强势推进,助推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深入。但同时,坊间也出现了不少有关转型升级将带来结构性失业潮的担忧。
作为长期从事组织行为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近日,浙大管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主任谢小云教授表示,“机器换人”并非坏事,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结构性失业潮短期内不会出现,不必过分担忧,但需引起重视。同时,他还从企业、大众、政府等多个角度,提出了降低结构性失业潮影响的相应策略。
谢小云:浙大管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主任、浙大EMBA《组织行为学》课程教授
“机器换人”带来“衍生考验”
当下,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重要主题,在各地,其力度也逐渐加大。如浙江省近两年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超3000家,而近三年该省机器人代替传统的产业工人数量约200万人。在广东、浙江、江苏、重庆等制造业集中的省市,机器换人行动已强力推进数年。
转型升级改善着地方发展活力与中国经济基本面,但同样也带来“衍生考验”。如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加剧带来的失业潮担忧,便是代表。如今在坊间,类似“企业倒闭、淘汰落后产能致使大量工人失业”、“机器换人抢走人类饭碗”、“大规模失业潮或将到来”的声音,并不难听到。
那么,结构性失业潮真的要来了吗?
中国就业市场暂不会出现失业潮问题
对此,浙大管院谢小云教授表示,中国就业市场短期内暂不会出现失业潮问题,不必过分担忧。
“在国家政策与企业主动性策略双重动力因素叠加下,出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是可以预期的: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具备中等技能的产业工人群体短缺;另一方面,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就业不充分,而传统的农业就业蓄水池功能正在下降。但从目前机器换人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来看,应该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失业潮。而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深入的改变传统的就业渠道,创造出大量的新就业需求;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生活性服务业对于低技能群体正在逐步发挥出就业蓄水池功能。”他说。
同时,他指出,“结构性失业”主要指人力资本供应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机器换人”、智能化制造等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只是现象之一。且目前中国出现的失业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机器换人,实际很大程度上是在当下经济周期中,由于制造业部门成本太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导致。
此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一轮次的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曾带来相对短暂的结构性失业阵痛,但最终都长期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制造业恰恰需要更多引入先进的机器人装备替代简单技能的劳工,起到‘减员增效’的作用,进而重新‘把饭碗夺回来’。因为只有制造业企业能够存续经营下去,才能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就业吸纳能力。”谢小云教授说。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各种产业门类齐全、产业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呈现出梯度差异的国家。这种梯度差异使结构性失业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可得到缓解和分化。所以转型升级引发的结构性失业加剧问题,不会在短期内、集中式的对就业市场形成太大威胁。
(内容提供:浙江大学高端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