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19 访问次数:940次
从信息化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有哪些变化?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应当何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6月16日上午,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共话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的美好未来。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浙江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出席会议。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主持会议。
会上,浙江大学联合24家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教育单位发起成立“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该协作机制是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交流平台,致力于加强成员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引领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当敏锐洞察科技发展态势,紧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金钥匙’,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杜江峰在致辞中强调,高校要加快培养数字时代的新质人才,在服务国家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中,扛起责任担当、彰显更大作为,“希望协作机制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以及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强化各成员单位间的紧密合作,探寻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路径,助力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宋毅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期待通过“协作机制”,汇聚各个高校的优势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和工具资源,创造数据驱动、人机结合、跨界开放的“智能+教育”生态,在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希望成员单位建好、用好“协作机制”,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培养造就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会上还发布了教育部“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教材、推出了中英文《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爱德华•霍普克罗夫特在报告中介绍了计算机“101计划”背后的初衷和他对中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介绍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的主要内容,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由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伦理为本。
“高等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否则培养的学生就会被时代淘汰。”“要注重从传递知识到创造知识的改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改变,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的改变,从验证式学习到创新学习的改变。”“要通过协作机制,在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取得突破。”……会议期间,多所高校代表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交流各自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课程、教材、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实践经验。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开展了10个GAI教学微课堂分享。
近年来浙江大学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态度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在专业学科布局、课程教材建设和平台支撑条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从帮助师生“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三个层次,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叶民出席会议,“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各高校部门领导、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