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

那些“两弹”功臣,您知道几位?

发布日期:2016-10-09 访问次数:5888次

——青海原子城浙江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日子。当天下午3时(北京时间),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这次相当于几万吨TNT炸药威力的核炸弹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转了好几圈,以至远在万里之外的国际权威——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它的存在。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石破天惊地矗立在了神秘的核科技高地上,成为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象征。西方列强从此开始重新估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世界战略格局也由此而改变。然而对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背后的故事,如今的我们知道多少?那些为了研制“两弹”日以继夜、隐姓埋名于戈壁沙漠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又还记得几多?-

半个多世纪后的2016年9月26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浙大人对这一历史和那些英雄们的致敬!在青海浙江大学校友会薛政会长的积极推进下,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原子城成为了“浙江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旭阳、青海海北州副州长杜萍以及青海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薛政共同为基地揭牌。

原子城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实验、生产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和军人,为了新中国的未来,在此艰苦工作,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浙江大学校友王淦昌、程开甲、赵九章、钱三强、贺贤土、唐孝威等六位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胡旭阳还代表学校向原子城纪念馆捐赠了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的王淦昌先生子女捐赠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复制件。

让我们来一一认识这六位为我国“两弹”研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浙大校友。

王淦昌——以身许国的共和国脊梁

1907年5月28日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4月即回国。1936年至1950年期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共任教16年,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期间他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及实验训练,培养了叶笃正、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创造了辉煌的科学业绩。

1950年,为发展我国的核科技事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启了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王淦昌先生被调至任研究员。1961年,王淦昌先生毅然放弃了基本粒子研究,奉命研制核武器。从此,他隐姓埋名17年,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013年5月28日,在王淦昌先生诞辰106周年纪念日,王淦昌先生的子女王懋基、王德基、王遵明代表家属将王淦昌先生所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了浙江大学,以此激励浙大学子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

程开甲——近百高龄仍奋斗在科研一线

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1年至1946年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助教,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为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如今的程开甲院士已近百岁高龄,却仍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不辍,心系国防科技发展,并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赵九章——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

190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6年以突出成绩考入浙江工专(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赵九章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钱三强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进修镭学,从此开始了核物理研究的艰难跋涉。1946年至1947年间 ,他与夫人何泽慧合作发现在中子打击下铀核的三分裂的现象。此后河泽慧又第一个发现了四分裂现象,被居里夫妇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实验室第一个最重要的工作。1948年钱三强回国后,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及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的组建工 作。从研制原子弹、氢弹,到我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发展,钱三强都作出了卓越的贡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子正好是他51周岁的生日,似乎他天生就是为了中国的核事业而生,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79年2月至1982年6月,钱三强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如今,钱三强校友的铜像静静地坐落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启真湖畔,向来来往往的浙大学子诉说着那段往事。

贺贤土——以创业的态度发展祖国核事业

 

1937年9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后留校,当年11月即接到通知,去北京一个“神秘的单位”报到,就是这一通意外的电话,让他迈进了核武器研究的门槛,开始了我为发展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创业道路。贺贤土院士长期从事核武器物理、核理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专业研究。在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物理研究与设计以及核武器物理实验室模拟研究中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方面,曾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领导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建立了中国独立自主的研究体系。

唐孝威——我国氢弹原理成功第一人

1931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唐院士从1960年4月起参加中国“两弹”研制,进行在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中所需的核测试工作,以及核探测器的研制工作。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室在中国青海核基地艰苦创业,在原子弹中子点火、核试验近区测试和氢弹原理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问题。在突破原子弹中子点火技术时,他领导实验组进行测试,是确证中子点火技术成功的第一人。完成任务后,又到新疆核试验现场进行核爆炸的测量。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是受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的有功人员之一。在1966年突破氢弹技术时,他领导实验组在新疆核试验现场进行测试,是判断并证实我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

2013年,唐孝威院士被浙江大学授予了学校的最高荣誉——“竺可桢奖”,以感谢他为浙大理学学科和学校事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唐院士将奖金悉数捐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浙江大学求是理学助学金”,支持和帮助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安心求学。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7个生日的前夕,谨此向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内容提供:浙江大学高端培训网

 

新闻分类

干部培训

企业培训

教师培训

重点新闻

MORE +
浙江大学学院(系)工作交流会在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举行

浙江大学学院(系)工作交流会在紫...

人才工作校长专题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

人才工作校长专题会议在浙江大学紫...

“求是尚艺——马世晓书法作品捐赠展”开幕式在浙江大学举行

“求是尚艺——马世晓书法作品捐赠...

2024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举行

2024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2024年度分院体系工作座谈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2024...

Copyright © 2012,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All RightsReserved.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地址: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 电话:0571-86971085